本报记者 林 剑
近年来,户外运动等群众体育项目蓬勃发展,赛事活动供给日益丰富,参与人数持续增加,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赛事组织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一定安全隐患。针对近期发生的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及高温、强降雨、雷暴等极端天气带来的安全风险,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国田径协会、体育总局登山中心分别印发进一步加强马拉松、山地越野跑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多措并举加强户外运动等群众体育安全管理,以实际行动确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走深走实,推动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规范开展。
推出“一揽子”安全管理举措
《通知》推出“一揽子”安全管理举措,为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划路径、指明方向:第一是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国家标准,落实“筹备检查—赛中监控—赛后复盘”闭环管理,明确安全防范不到位不得开赛的硬性要求。第二是实施项目化精准管控,马拉松赛事要重点关注起终点管理、赛事物资保障、流线秩序等关键环节和点位;山地越野跑要加强气象和地质灾害的风险预判,坚持熔断机制;水上项目要配备足额救生设备并动态监测水域变化等。第三是做好引导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正面宣传工作,强化正向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持续推进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各相关方面安全办赛能力。第四是压实跨部门协同责任,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争取辖区内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明确公安、交通、气象、水利、海事、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分工职责,推动形成各单位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第五是高度重视高温、洪涝、极端天气等带来的风险挑战,加强赛事活动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实时监控人流密度、天气变化、参赛者身体状况等动态风险,发现隐患立即叫停整改。
划定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风险“红线”
在此之前,体育总局已印发了《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不规范行为及案例说明》(以下简称《案例说明》),通过八类典型违规行为界定与真实案例分析,划定群众赛事活动风险“红线”。
八类违规行为分别为:安全许可缺失,引用某儿童跑步比赛因未报备引发踩踏混乱的案例,明确1000人以上赛事必须获得公安部门安全许可;假冒授权办赛,某马拉松赛冒用地方体育局名义遭追责的案例被列入警示,严禁冒用行政机关或社会组织名义进行宣传;违约失信行为,针对赛事奖金、奖励不兑现问题,引用某足球赛主办方拒付冠军30万元海外交流费用的法院判例;安全责任缺位,以某百公里越野赛未及时中止致多人伤亡的重大事故为戒,强调极端天气应急处置义务;参赛资格造假,曝光冒名顶替、伪造身份等行为,纳入某全国性赛事终身禁赛处罚案例;兴奋剂违规,首次将非注册大众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纳入监管,明确伪造病历逃避检查的处罚标准;扰乱赛场秩序,对闹赛、罢赛等行为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注明可处12个月禁入观赛处罚;涉赌涉诈活动,引用某“赛鸽俱乐部”利用赛事开设赌场获刑案例,严禁赛事赌博行为。
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预赛和决赛,也把赛风赛纪和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严把各队伍参赛资格关、落实比赛安全管理措施、对重点项目和重点组别加强现场指导等方式,全面加强安全管控,确保赛事活动平稳有序开展。
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全是底线、红线、生命线。希望通过《通知》和《案例说明》的印发,进一步强化各界对户外运动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规范化发展的重视,紧盯薄弱环节,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着力提升安全防范应对能力,以高水平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
审核:张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