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珍(前右)带领学生们练习篮球。
本报记者 顾 宁
“老师!教师节快乐!”9月10日清晨,四川甘孜呷尔镇重点片区寄宿制学校的操场上,几个脸蛋黝黑的孩子围着徐茂蕾蹦跳,小手塞进她掌心的,是一张画着歪歪扭扭篮球和笑脸的贺卡。作为四川民族学院派来的体育支教志愿者,这是徐茂蕾人生中第一个以“老师”身份度过的教师节,而这样质朴的问候,让初到支教地时的忐忑,瞬间化作了心头的暖意。
徐茂蕾说,五天前她和同伴们抵达学校时,宿舍楼窗台上挤满了好奇的小脑袋。“你是我们的新老师吗?”孩子们的期待让她既激动又紧张——激动于终于踏上期待已久的支教路,能把体育专业技能教给孩子们;又忐忑于自己能否扛起这份责任,能否克服生活不便、应对教学挑战。正式上课后,孩子们眼里对体育的渴望,成了徐茂蕾前行的动力。
还有很多和徐茂蕾一样的支教志愿者在支教地度过了自己的首个教师节。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高校,但都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支教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持续推进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联合多所院校,将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输送至贵州、甘肃、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以“体育育人”助力乡村振兴,不仅填补了乡村学校体育师资的缺口,更让足球、篮球、飞盘等运动走进了乡村孩子的课余生活。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左贤双,如今是贵州省普安思源小学的体育支教老师,这是她人生中第一个教师专属节日。虽然到岗时间不长,但孩子们早已用行动表达了对她的欢迎和喜爱。学校还专门组织了教师活动,定制的奖品握在手里,让她真切体会到“当老师的极大幸福感”。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让左贤双对“责任”二字有了新的理解:“以前上课只想着自己学会,现在备课要琢磨怎么让孩子更容易掌握,如何增加课堂趣味。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孩子们爱上体育,实现更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
在祁连山脚下的古浪二中,另一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徐永珍,初到这里时感觉非常不适应,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日常饮食都与之前不同。体育器材室更是“捉襟见肘”,能用的排球只有4个,足球有19个。课堂上的挑战更棘手,徐永珍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和热情上课,却发现孩子们因为怕做错被笑话,眼神里满是躲闪。她忽然明白:“支教不是来展示专业,而是要蹲下身陪他们迈出第一步。”后来她调整方法,把复杂动作拆成小游戏,还故意“犯错”让孩子纠正。当第一个孩子敢大声指出问题时,她知道自己终于从“学知识的学生”变成了“懂学生的老师”。
这个教师节,徐永珍课间正给母校老师发送祝福时,指导老师李老师递来一瓶水和写满批注的教案,翻开一看,“小徐老师,愿你每一份付出都闪闪发光”的字迹格外暖心;课后两个孩子磨磨蹭蹭不肯走,等同学都离开,才偷偷塞来改了又改的纸条,正是报到时帮她搬行李的孩子!“徐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祝您在二中永远快乐。”徐永珍期待3个月后,能听到孩子们隔着操场喊她,看到他们在运动场上肆意奔跑的模样,“要把‘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初心,种在祁连山下的校园里,让体育伴随他们自信成长。”
北京体育大学带队老师彭翔吉在这个教师节满是欣慰与期许。“北体大一直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支教工作的核心支持单位,今年下半年派出6个支教团奔赴6个县。”彭翔吉说,这些年轻的支教队员正在用专业技能点燃乡村校园的活力——他们教孩子团队协作,帮学校组建运动队,把坚韧、拼搏的体育精神融入课堂,“这不仅是传授运动技巧,更是在为乡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铺路。”他期待队员们既能当好“体育引路人”,推动体教融合在基层落地,也能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把青春担当写在乡村振兴的画卷里。
在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延坪镇中心小学,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的体育支教志愿者余娟,如今已成为这里的正式老师。这个教师节,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曾教过的学生打来电话,兴奋地说自己体育中考排球项目拿了满分。“我在2024年10月来支教时,孩子们对体育的渴望深深打动了我。”余娟说,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回到家乡任教,而学生的反馈、新年的祝福、高中后仍坚持锻炼的分享,都让她坚信所有付出都值得。“体育支教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影响。”余娟说,她会继续以体育人、以心育心,守护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
对于这些体育支教志愿者而言,这个教师节因为孩子们的真诚与期待,变得格外有意义——他们不仅在乡村播撒下体育的种子,更在自己的青春里收获了作为“教师”最珍贵的荣光。
审核:张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