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 蕾文/图
“安代舞最初是治病的舞蹈,现在是牧民的快乐密码。我们想让全国看到,安代舞不只有豪迈,还有‘松肩晃手’里的生活智慧。”安代舞传承人山虎说。
日前,由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老年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举行。活动中,内蒙古代表队的8名农牧民队员,将草原的独特风情带到了北川。在这支由农牧民组成的安代舞表演队伍中,最年长者68岁。
400年古老歌舞焕发新生
安代,这一以祈福消灾、祈愿爱情美满为主要内容的原生态歌舞,历经了近400年的传承与发展。安代舞通过说、唱、跳等形式,生动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人心,现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2006年,安代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库伦安代舞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库伦旗老年人体育协会将安代舞与现代健身、社交元素创新融合,致力于打造乡村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全旗老年人安代舞健身大赛、千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安代舞成为老年人日常锻炼的重要方式。库伦旗老体协乌兰牧骑团队深入乡村积极推广,让这一古老艺术重焕生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和经济引擎。
从“活化石”到现代特色品牌
据库伦旗副旗长于明明介绍,安代舞被选为特色品牌,有着多方面的深远考量。首先,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库伦旗作为安代舞的发源地,享有“中国安代艺术之乡”的盛誉。安代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蒙古族文化瑰宝,被誉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它不仅是国家级非遗,更是草原人民精神文化的关键载体,高度契合国家“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 战略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其次,安代舞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突出的健康价值。作为一项集艺术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传统舞蹈,其明快的节奏和舒展的动作深受群众喜爱。再者,安代舞是北疆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其豪迈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北疆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了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时代内涵。通过“踏歌而舞”的群体性艺术特征,安代舞不仅架起了情感交融的桥梁,更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库伦旗,每天参与安代舞锻炼的群众规模达3000余人,以安代舞形式呈现的广场舞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安代舞还被纳入中小学课间操体系,覆盖学生群体达1.5万人;以安代舞为载体的蒙医安代疗法,是传统医学中极具特色的身心同治疗法,将舞蹈、音乐与蒙医疗法理念深度融合,在调节身心健康方面发挥出独特价值。”于明明说。
库伦旗老体协组织千人安代展演,关键在于构建三级联动网络与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库伦旗建立了覆盖旗、乡、村的组织体系,依托全旗150多个文艺团体和上万名骨干,形成了高效的执行网络。专业辅导员提供定点指导,由队长负责日常训练和活动组织。
库伦旗老体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安代舞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方式,库伦旗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推广,将其精心打造成为一项惠及全民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充分激发了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
“带不走”的文艺队 “活起来”的安代舞
“既强健群众体魄,又活化非遗传承,安代舞融入大众日常文体生活,实现了健康促进与文化振兴双赢。”于明明说。
库伦旗老体协乌兰牧骑团队年均开展下乡演出100余场次,深入基层挖掘民间文化宝藏,创作融入长调、呼麦等非遗元素的精品节目,通过生动的艺术表达让理论宣讲“活起来”,让政策解读“动起来”。团队通过创作文旅宣传作品、培养本土文艺人才等“传帮带”活动,既为乡村旅游代言引流,又为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文艺队伍。通过安代文化“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等活动,深度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特色民宿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从古老的传统仪式舞步,到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安代舞成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
审核:张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