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度假”成大众休闲旅游新选择。
赵 萌文/图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有不少人避开长途旅行的人潮,选择了“说走就走”的“微度假”——一种短途、快速、便捷的度假方式,让碎片化时间成为治愈良方。这一模式正以“小切口”撬动万亿级的消费市场,激活假日经济潜能,成为文体旅产业“以小搏大”的破局新径。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近距离的出行、高频次的休闲,已成为现阶段国民休闲的显著特征。2024年,84.72%的城镇居民、88.75%的农村居民、81.97%的退休居民选择在距家3公里范围内进行休闲活动。假期的主线任务是什么?不少人曾坦言:“就是熟悉的地方待久了想换个空间,当然,最好是城市里该有的生活品质不能丢”。
新场景带来消费新体验
在各大网络平台,跑步、骑行、露营等户外业态近年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搜索热度。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7月,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同比增长19%。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户外徒步搜索量同比增长近5倍。当下,户外骑行、徒步登山、Citywalk等“体育+文旅”的休闲项目,正受到大众的广泛追捧。
为满足大众多元休闲需求,多地竞相构建“1至2小时生态圈”,打造“入则林泉、出则烟火”的近郊度假地。这种“城市基因+自然禀赋”的融合模式,正催生出一批兼具生态魅力与消费活力的“微度假”目的地。
大有前景但仍需努力
今年以来,记者前往多地走访,对“微度假”度假方式有所观察,这是旅游向稍高阶段发展的现象,可谓大有前景,但仍存一些美中不足。
我国度假区近年呈现主题化、规模化扩张,但与匈牙利巴拉顿湖等成熟度假地相比,产品体系与服务质量仍存差距。巴拉顿湖以“疗愈+运动+文化”构建复合场景,如巴拉顿湖南岸150余家疗养院与黑维茨温泉形成康养矩阵,蒂豪尼旅游小镇串联博物馆、生物站与水上运动场,实现“疗愈身心—运动赋能—文化浸润”的深度体验闭环。反观国内,部分度假区仍停留在要素堆砌阶段,缺乏主题IP与场景创新,难以承载深度的度假需求。
如今,“微度假”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上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趋利性投资催生民宿、酒店同质化过剩,而森林公园、文博场馆等公共配套及沉浸式文体旅消费场景供给不足,导致游客“住无所乐”。更关键的是,国内游客尚未形成真正的度假心智,仍将“微度假”视为压缩版全域旅游,追求打卡密度而非沉浸体验,与“慢节奏、强主题、深体验”的度假本质背道而驰。破解这一困局,需从资源供给侧与需求引导侧双向发力,打造“住得下、玩得好、留得住”的度假生态。
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制约
以“微度假”需求为导向,补齐旅游供给短板迫在眉睫。需强化目的地功能建设,推动文体旅功能复合健全,并革新旅游观念,树立大旅游思维。
浙江湖州多地已作出有益尝试,如安吉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创新社群运营,以骑行线路、主题活动吸引人才驻留,催生新业态;南浔荻港鱼庄深挖鱼文化,开发研学、会奖接待产品,推动农家乐升级;吴兴潞村作为吴兴县第一区农民协会运动的发源地,依托红色文化与蚕桑底蕴,打造世界乡村旅游高地,重塑乡村旅游格局。
发展“微度假”需立足全域户外休闲旅游视角配置产品,既要保留山水古村等传统资源,也要创新时尚项目,突破行业壁垒、整合全域资源,打造差异化卖点。同时,应全方位拓展客源市场,打破“度假专属”思维,针对老年客群、培训教育群体、会奖旅游等多元需求定制产品,以“错峰引流”缓解淡旺季压力。此外,会奖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若能精准发力,当地兴建的住宿设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专家建议,强化周末休闲业态创新案例监测,打造标准化高质量旅游服务标准,构建优势政策体系,深化区域协作,打造“微度假”的文体旅消费新场景。在实际操作上,要突出旅游特色,打造有特色有主题有风情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在北京周边出现的多种民族风情旅游区就是成功案例,这里可以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同时在吃住和卫生等方面又保持较高水准,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文化IP和服务口碑。
“微度假”的核心仍然是文化体验与服务品质的组合。
审核:张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