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萌
日前,《2024-2025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在线上发布,呈现了该雪季财年(2024年5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中国滑雪产业的发展态势。
报告显示,国内滑雪场建设与运营呈现积极态势。新建并投入运营的滑雪场达22家,其中室内滑雪场6家,户外滑雪场16家;另有7家停止营业后重新开业。实际对外营业的雪场总数为748家,较上年增加29家,包含66家室内滑雪场和682家户外滑雪场。截至2025年4月30日,全国有架空索道且处于运营状态的雪场达181家,同比增加5家。
滑雪人次和参与人数持续增长。国内滑雪场滑雪人次达2605万,较上年的2308万上升12.90%;参与滑雪的人数为1355万,较上年的1280万增长5.86%。滑雪者在国内滑雪场的人均滑雪次数从1.80次上升至1.92次,反映出滑雪爱好者对滑雪运动的热情不断提升。
从省份分布看,黑龙江、新疆、河北的滑雪场数量位居前三;吉林以376.30万滑雪人次领跑全国,河北、新疆紧随其后,陕西、湖北、吉林的人次增幅显著,其中陕西增幅达57.41%。区域分布上,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北方区域的滑雪场数量位列三甲,三大区滑雪场总数为481家,占全国滑雪场数量的64.31%。华北、东北滑雪人次占比均超25%,两大区域滑雪人次合并总数占比连续两年超过50%。华中区域同比增幅达22.76%,居首位,这主要得益于新投入运营的室内滑雪场。
本雪季新增6家室内滑雪馆,国内开业的室内滑雪馆达到66家,较上年增加10%,占全部运营748家雪场的8.82%。66家室内滑雪馆累计产生563万滑雪人次,较上年的488万同比增长15.37%,占全部2605万滑雪人次的21.61%。浙江室内雪场数量最多,达9家;华东区域室内雪场有21家,占比31.82%。在全球雪区面积前十的室内雪场中,中国占据7席,未来深圳、长春两个项目开业后,中国将增至9席。
滑雪场分类更加多元。按客群划分,旅游体验型、城郊学习型、目的地度假型雪场分别为567家、151家、30家,城郊学习型雪场数量同比增长11.03%;按垂直落差来看,超300米的雪场有34家,滑雪人次达715万;按雪道面积来看,超100公顷的雪场有14家,人次占比18.46%;按架空索道来看,有索道的雪场181家,4条及以上索道的雪场16家,人次占比22.46%;滑雪人次超10万的雪场有57家,人次占比51.90%。
在硬件设施上,本雪季中国滑雪场成果显著。架空索道总数达365条,其中脱挂式索道有119条,国产脱挂索道以67条的数量超越进口。魔毯新增约100条,造雪机新增数量在1000至1200台之间。压雪车方面,进口量略有下降,但二手交易与租赁市场升温。此外,租赁雪板的需求持续攀升,单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良好的体验感深受滑雪者喜爱,成为众多滑雪爱好者的优先选择。
滑雪者的行为特点鲜明。在滑呗平台上,注册用户数量达1016.57万,其中男性占比59%,单板使用者比例达68%。有25%的用户在雪季仅滑雪1次。另一滑雪社交软件GOSKI上,用户男女比例为56比44,用户群体以中青年为主。
总体而言,2024至2025雪季财年,中国滑雪产业在雪场建设、滑雪人次、硬件设施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地域分布和雪场分类更加多元,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随着室内滑雪馆的快速发展和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以及滑雪者参与度的提高,中国滑雪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审核:张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