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奥星空
  • 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官方网站
  • 首页
  • 协会公告
  • 体育产业
  • 体育要闻
  • 全民健身
  • 竞技体育
  • 地方体育
  • 政策法规
  • 新闻中心
  • 视频
  • 图片

更多协会列表

足球篮球网球体操射击射箭击剑手球垒球棒球举重柔道拳击摔跤田径游泳赛艇帆船冰球滑冰滑雪马术乒乓球羽毛球曲棍球自行车跆拳道空手道皮划艇铁人三项现代五项高尔夫橄榄球轮滑汽摩武术象棋围棋桥牌门球信鸽龙狮台球龙舟登山拔河飞镖毽球掷球藤球健美滑水潜水摩托艇保龄球风筝国际象棋体育舞蹈极限壁球板球软式网球钓鱼航空运动航海模型车辆模型无线电和定向健身气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体育记者协会老年体协企业体协足球发展基金会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邓信锐:直击榆林大奖赛,10.11秒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5-07-21 14:07 体总网

  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第六站)在陕西榆林落下帷幕。男子百米赛场,邓信锐跑出10.26秒、10.19秒和10.11秒的成绩,实现单场赛事状态的稳步提升。在创造个人PB夺冠的同时,这一成绩让他刷新年度男子百米赛季最佳,打破广西男子百米纪录,成功跻身中国历史第七飞人。

  纵观本赛季,邓信锐的发挥可圈可点。

  从成都室内赛60米的6.57秒国内第一,到室外赛季百米10.11秒的年度Top1;四场大奖赛邓信锐均登上领奖台,斩获两金一银一铜四枚奖牌。而银牌是因国际选手参与,如果只算国内,排名仍是第一。

  但回到2024年,彼时的小邓跌入绝境。好在,以魏晓燕、潘苏童为搭档的教练团队不离不弃,在科学的训练和保障下,将小邓重新托起。

  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广西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徐沣结识邓信锐团队;径燃非凡负责人、体育经纪人付宇同加入其中。

  这个年轻团队为自己选择了各自所对应的动物形象:犀牛(邓信锐)、大象(魏晓燕)、河马(潘苏童)、小熊(徐沣)和老虎(付宇同)。

  至此,核心团队逐渐搭建完成,分工明确。

  杀入榆林决赛圈,

  就此放弃,还是奋力一搏?

  “把心率降到100以下,如果还是降不下来,那咱就不跑了。”在男子百米决赛枪响前,几乎没有人知道邓信锐究竟发生了什么。

  心率过快、呼吸急促、血氧降低、面色通红......在亚高原的比赛环境中,即使有过心理建设,但这个情况仍然是团队意料之外的。

  检录处,魏晓燕和徐沣在焦急地等待邓信锐的反馈。半决赛后,徐沣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心率监测,发现他休息半小时后心率仍保持近140次/min。

  因此,徐沣采取了应急处理,选择通过按压穴位、拍打经络等方式,使邓信锐在决赛出场前的心率降低至100次/min以下的安全期。

  “目前不只是缺氧,还有轻微中暑。”徐沣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团队。从热身场到检录处,徐沣一路治疗处理。魏晓燕和付宇同在旁边保驾护航,为邓信锐打伞和降温,希望能够帮助他缓解不适。

  从预赛10.26秒,到半决赛10.19秒,连续两枪的高质量发挥让邓信锐不甘心就此放弃。他深知,这是他达标东京世锦赛的重要一步。如果没有这场的成绩排名,此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虽然比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团队深知身体是本钱。于是,这才有了开头魏晓燕和徐沣的嘱托,给出一条安全线,把选择权留给邓信锐自己。

  “需要放弃比赛,选择DNS吗?”工作人员询问邓信锐,他有气无力地摆了摆手,示意自己能坚持。

  为了不耽误比赛进度,团队帮助他挂上道次贴,做好了参赛和放弃的两手准备。随着决赛的临近,邓信锐不得不缓缓走进赛场。

  在目送小邓进场后,徐沣和付宇同第一时间来到赛后区域。此时,魏晓燕也奔向四层看台,为决赛的技术分析做好准备,而远在日本参与毕业答辩的潘苏童教练,同样在屏幕前注视着这一切。

  跑,还是不跑,邓信锐会如何抉择?

  起点处,邓信锐坐在道次标志桶上,不断拍打自己的肘窝和颈部后侧。同时,他用一只手摸着自己的心脏,去感受心脏的跳动和心率的变化。

  “各就各位,预备,bang!”

  随着发令枪响,小邓如同一支离弦的箭,甩开了之前所有的疲惫。他不能就此放弃去世锦赛的机会,更不能辜负团队所做的一切。

  终点线后,由于视觉差异没办法很快看出差距,大家只能默默等待最终的电子屏。当邓信锐冲过终点线,呐喊、尖叫,这一刻时间仿佛都已静止。

  出乎所有人意料,邓信锐做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起跑、途中跑。虽然后程略有变形,但结果已经不再重要,安全完赛才是第一位的。

  “有了!有了!小邓是冠军,10秒11!”这一刻,团队成员都在共振,泪水止不住往下流。这场比赛,运动员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高质量的对决。

  电子屏上,邓信锐10.11秒刷新个人PB,创造本赛季男子最佳,打破广西男子百米纪录,成为中国历史第七飞人。而陈佳鹏也创造个人赛季最佳、邓智舰实现个人PB,李孟源、吴路逸、隋高飞、陈锦丰、王新凯全部打开10.30秒大关。

  虽然没能实现他长久以来的梦想——打开10.10秒,但结果早已超出预期。这一战绩比预想来得还要早。赛后混采区,邓信锐表示:“特别意外,也特别兴奋。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这么快,能去接近10.10秒大关。”

  田径媒体人@哈布尔hohhot问道:“后程80米,我看你重心有点偏,自己有意识到吗?”邓信锐回复道:“我能感觉到,但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前半程的耗能特别大,后程掉速会更严重。之前蚌埠没顶住,还好这一场有所改善。”

  在团队看来,这一枪确实要以安全为主了。

  第二天的运动员村酒店里,徐沣打开抖音看到一条视频和小邓打趣:“大家都说你鞋带松了,你说你要是鞋带没松,是不是就开10秒10了?”

  作为核心成员,徐沣同样是组内的气氛担当,大家都习惯叫他“沣哥”。做科研,需要严谨和科学,但在生活中,张弛有度也非常重要。

  这一年,作为暨南大学学生的邓信锐和自己的偶像——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亚洲飞人苏炳添产生了诸多“羁绊”。不论是今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蚌埠站、亦或是榆林站,两人都分在相邻道次,这让小邓拥有了直接和前辈对话的机会。

  赛场内外,虽然苏老师没有直接带过邓信锐。但作为精神领袖,他仍然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冲过终点线后,苏老师拍了拍小邓肩膀,和他握手的画面成为了中国速度传承的经典瞬间。

  在抽离出夺冠的喜悦后,团队开始总结分析本站的技术表现、团队协作以及三枪前后的诸多细节。

  复盘过程中,徐沣提到“热身时,苏老师提到过身体不适就别做过多热身了。”这与魏晓燕的判断如出一辙:让运动员根据自身状态来判断并决定其热身安排,这种做法是十分正确的。

  当然,在备赛过程中也不乏小插曲的出现。第二枪半决赛,理论上教练组的建议是跑到第一后适当放缓,目的是在晋级的前提下保留决赛体力。

  但是邓信锐却没有放,“我不确定我能不能撑到最后一枪,我想冲击一下成绩分。”终点线区域,小邓因为受到了风速的影响,害怕技术动作变形,但这在团队看来策略风险是极大的。

  “突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持高水平的发挥。”在魏晓燕和潘苏童看来,作为高水平运动员,邓信锐需要把底子夯实,而非直接朝着10.10秒或者10.05秒一路猛冲。

  把认知内的细节做到最好,把认知外的风险降到最低。相比突破,团队更看重的是小邓健康的身体、成绩的厚度、发挥的稳定,以及细节的把控。

  2025年,邓信锐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外界看来这一切似乎是一帆风顺。殊不知,除了2023年的短暂高光,回顾他的成长经历和2024年的低谷。这一路的坎坷,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连女孩都跑不过?

  十年后,他站上了职业赛场。

  “听家人说,因为脐带绕颈,我没足月就出生了。所以我的身体素质比其他人差很多。”取得了成就后,很多人认为邓信锐似乎就是为短跑而生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儿时的邓信锐身体素质甚至无法赶上同龄人,更不要说与专业运动员相提并论。这种先天不足,在他童年时期尤为明显。

  小学考试的50米×8折返跑,邓信锐只能跑到1分40多秒,而同龄男生通常能跑到1分20秒,甚至更快。面对径燃,他腼腆地说:“那时,班里的女生跑得都比我快,更不敢相信自己能够走职业。”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他对自身条件的最初认知:一个普通甚至是有些“慢”的男孩,与短跑世界似乎毫不沾边,甚至对跑步都有些抗拒。

  在接触田径前,他是一个让父母忧心的孩子。因为早产,邓信锐的体质很差。季节更替、气温骤降,都可能成为他呼吸道感染的诱因。

  那时,医院仿佛是他第二个家。“周周都要去医院,经常生病”成为了他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当其他孩子在操场奔跑时,他可能正坐在医院里输液。

  小学三年级,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年,学校成立了田径队,而他的启蒙教练也刚刚入职。没有刻意挑选队员,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加入。邓信锐的父母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他们便抱着给孩子改善体质的想法,鼓励他去尝试。

  一年后,邓信锐参加区级比赛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尽管心肺功能不如他人,但在短距离中,他能调动出强大的爆发力,来确立自身的优势。那种超越自我的快感,开始刺激他的多巴胺。

  初中之前,邓信锐遇到的更多是体育老师。初中后,他开始接触省队教练。“因为我们教练主项是中长跑,所以他会把重心放在长距离上。最开始跟着他们跑,训练量大到让我觉得特别痛苦。”

  每天放学后,当其他同学回家玩耍时,他却要穿梭于训练场。在他看来,这种近乎“魔鬼式”的训练却在一个暑假带来了惊人的改变。

  那一年的广州市比赛,2003年出生的他是所有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尽管缺少年龄和经验上的优势,他却毫不怯场地跑出了11.2秒,斩获第三名。

  本场比赛的冠军比他大两岁,当对手跑出10.85秒的成绩,这让他感受到了与“破11秒”选手的差距。正是这次经历,坚定了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决心。

  从学生运动员身份,逐渐转向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上,有两位“伯乐”对他影响深远。其中一位是他高二的体育老师——运动训练专业硕士李金。

  李金的训练思维与众不同,他不仅教授学生基础动作,更重要的是,他让小邓开始意识到如何进行科学思考,如何运用数据进行分析。

  只不过在那时,他并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想法。他更倾向于一个简单而实际的梦想——通过田径特长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2021年底,他成功跑出10.87秒的个人PB,达标国家一级运动员,并借此考上了暨南大学。进入大学后,受到身边高水平运动员的影响,邓信锐开始不甘于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份,那团想要冲击更高目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

  于是,他为自己设下了一个目标——毕业前达标运动健将。在此关键的人生转折点,第二位“伯乐”出现了,他就是第一届青运会百米冠军、中国短跑名将——莫有雪。

  作为暨南大学的体育老师,莫有雪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怀,希望能够为广西输送苗子。看到邓信锐的潜力后,便为他争取到了广西的试训机会。不久后,邓信锐注册广西队,在队伍的帮助下,才有了后续一连串的故事。

  尽管获得了职业赛场的平台,但懵懵懂懂的邓信锐还未能深刻体会到学生运动员和职业运动员的差别,甚至一度处于被动的成长状态。

  “我当时并没有纠结选择哪个队,或者争取哪些资源。就觉得能够进入暨南大学已经很好了,广西队为我走向职业赛场提供了机会。”他当时的心态,更像是顺其自然,被命运推着一步步往前走。

  2023年的沈阳冠军赛,他首次与中国短跑领军人物、男子2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谢震业同场竞技。训练场、比赛中,他目睹了谢震业所展现的大将风范,那份沉着冷静、波澜不惊,都深深震撼了他。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怯场,不逃避’。初入职业赛场,如果一场比赛跑不好,我就会萌生不想参加下一场的念头。”邓信锐回忆当时的情形,“但谢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够沉着应对。”

  正是从那一刻起,他开始坚定地选择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甚至畅想着有一天能够身披国旗,站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为国争光。

  光环瞬间褪去,

  诋毁、谩骂如潮水般涌来。

  2023年7月的衢州体育中心,在瓢泼大雨中,一道蓝色闪电如利箭般穿透雨幕,以10.23秒撞向终点——19岁的暨南大学学生邓信锐杀入大众视野。

  他在自己职业生涯的首场全国田径锦标赛上,连战连捷:10.45秒、10.35秒、10.23秒!邓信锐完全掌控了比赛的节奏,成绩越来越好。

  最终,邓信锐力压江苏名将陆伟一(10.24秒)与福建林启帮(10.30秒)拿下全国冠军。这一成绩也为广西摘得了阔别十余年的男子百米单项金牌。

  这一年,他的成绩仿佛坐上了火箭。从年初的室内惊艳,到与偶像谢震业同场竞技,再到九月登顶全国锦标赛。一个大学生运动员初登职业赛场就取得如此佳绩,邓信锐的名字迅速被田径圈记住。

  成绩来得快,但去得也快。他还没来得及系统地记录、理解和消化那些“成功的感觉”,就不得不奔赴下一个赛场。“很抽象,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快的,很害怕下一场跑不出来。”

  频繁的训练任务、一年几十枪的高负荷参赛透支了他的身体,导致他腰肌劳损,成绩急转直下。

  “特别焦虑,因为我一进专业赛场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转眼间掉了下来,这对我打击很大。”他甚至一度怀疑自我,觉得自己在成都的6.65秒,是不是因为仪器故障,亦或是裁判掐错了表。

  赛场上成绩的断崖式下滑、心态上的起伏、不断被透支的身体健康,再加上各种流言蜚语,终于将邓信锐从2023年的光环中拽下低谷。

  2023年年底,邓信锐做出了人生最艰难的决定之一:从暨南大学休学,成为职业运动员。这个决定,仿佛在家庭中投下了一颗“炸弹”。

  “父母希望我两条腿走路,至少完成学业。”邓信锐理解父母,但他深知竞技体育的残酷。“跟这么多有天赋的人竞争,我必须要全身心投入。”

  他试图说服父母:“否则,我两边都容易做不好。”然而,以结果为导向的现实是残酷的——成绩下滑时,一切的沟通都显得苍白无力。

  那年冬训,邓信锐在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开春室内赛,万物复苏,只有我的状态在下坠。真正跟团队训练是在2月,可惜腰伤再次复发,曾一度下不了床。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一直隐隐作痛,只能放弃训练。先让腰部复位到正常轨迹,再打消炎针做治疗,一个冬训腰部受伤七次,可以说整个冬训几乎都被荒废掉了。”

  2024年3月,他用极限状态跑出6.64秒拿下锦标赛季军。紧接着的钻石联赛,这是邓信锐首次站上世界舞台。他很想恢复到最佳状态来代表中国出战,但因为伤病,他没有勇气以这样的状态来应对。

  他寻求了深圳和香港医生的帮助,给他做了紧急处理。但当他站上赛道,结果如所料的不尽人意,10.55秒的成绩让邓信锐对自己很是失望。

  所有的谩骂、嘲讽如潮水般涌来,“昙花一现”的字眼充斥着他的脑海。

  一面是赛场成绩下滑的压力,一面是家庭关系的僵局,一面是外界扑面而来的质疑。面对三面夹击,邓信锐感慨道:“那段时间,确实难熬。”

  后来,邓信锐积极接受康复治疗。仅康复师就配备了三个:一位负责康复评估和物理治疗;一位负责手法松解、针灸按摩;一位负责神经控制。

  为了更好地保障邓信锐,这让运动训练专业出身的魏晓燕,不得不去恶补运动康复的知识,以便于找到更加适配小邓的康复师。

  几个月时间,她基本成为了“半个康复师”。而运动员保障需要成本、需要真金白银,魏晓燕就把俱乐部赚来的利润,不断砸在他的康复治疗中。

  训练层面,伤病影响只能降低他的训练强度。而邓信锐需要重新打磨技术,他开始向魏晓燕系统地恶补体能训练的知识。从空杆开始练习高翻,从1.5m的标志碟开始学习专项跑动知识......

  那个时候邓信锐已经不会跑步了,对技术的理解一度比不上队里的小队员,信心方面备受打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零开始学跑步”。

  邓信锐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别的选择,改技术是唯一出路,也只有改技术才能让自己不再受伤。

  “那个时候谁也不敢保证,改完技术成绩会不会变好......”只是魏晓燕坚信邓信锐身上还有许多未开发的潜力,她始终坚信科学可以改变一切。

  逆境重生:

  在绝望中寻找一个希望。

  最煎熬的阶段,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邓信锐时,魏晓燕心有不甘。一个人势单力薄,她深知团队的重要性,于是便想到了一个人——潘苏童。

  “2023年6月,柳田大辉在亚锦赛中首次夺冠,为我带来了多趟宝贵的数据。此后,我们将柳田大辉与中岛佑气送进布达佩斯。”能够把中国运动员带入世锦赛的单项赛场,这也是潘苏童的梦想。

  潘苏童就读于日本东洋大学,是运动健康科学硕士。同时,他也是东洋大学田径队科研组的研究员,拥有着丰富的一线实战经验。

  留学时期,魏晓燕就与潘苏童结缘。后来,两人在深圳联手创办了“速晓体育”并搭建“速晓精英运动表现中心”。在培育田径人才的过程中,两人成功输送刘增晟等运动员进入四川队。

  机缘,也正是在邓信锐低谷的那一年。

  当时,潘苏童正带领和田辽征战2024年厦门钻石联赛。那场比赛中,邓信锐在检录时与潘苏童第一次打招呼,成为两人认识的开端。

  2024年8月,在魏晓燕的邀请下,潘苏童开始接手对小邓的训练指导。考虑到当时距全国田径锦标赛时间紧迫,仅仅四周时间,他无法对邓信锐的技术体系进行大幅重构,便进行了小范围微调。

  尽管邓信锐以10.41秒的成绩创造个人赛季最佳,但仍遗憾未能晋级决赛。“虽然成绩不好,但我知道我的技术得到了正反馈,我能感觉到方向是正确的。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转机。”

  锦标赛结束后,广西田径队总教练陈文忠指导与团队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会议中,魏晓燕和潘苏童两位教练将邓信锐这一年围绕的训练和康复的所有工作,向陈指导做出了细致汇报。

  关于力量检测指、速度监测指标、专项技术指标等。陈指导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出发,给予了重要指导,为邓信锐确定好了冬训方向。有了陈指导的定海神针,邓信锐在训练中也更加自信。

  在后来的训练过程中,邓信锐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跑动意识”存在根本性偏差。“2023年,我想的是向前用力,但其实是需要向下用力带动,配合腿的支撑产生垂直力。就像在体重秤上用力向下摆臂,秤的数值会涨一下。”

  “摆动腿还没摆完,就急着做下压,相当于自己的肌肉在‘打架’,特别耗能。”结果就是后程步幅缩小、降速明显、成绩下滑。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他一路打怪升级的挑战,逐个击破。

  在两位教练的引导下,邓信锐开始用高速摄像机逐帧分析自己的跑动;也养成了记录每天训练感受的习惯——睡眠几时、肌肉哪里酸、起跑蹬地用了多大力气,甚至那玄乎的“跑感”都要用文字抓住。

  尽管在早期,邓信锐认为自己是在团队要求下被动执行,但他很快便体会到其中的价值:“2023年,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能记录下那种感觉,结果丢失了很多。哪怕比赛成绩很接近,跑感也会有偏差,我必须要拼命记下来。”

  正是这些微小的改变,让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依稀还记得在某场比赛的检录中,梁劲生主动搭话邓信锐,告诉他不用在意那些流言蜚语,做好自己就行。如今回想起来,邓信锐都心怀感激。

  冬训前,魏晓燕以速晓体育的名义带着邓信锐来到北京。在这里,他见到了亚洲各个国家的运动科学、体育商业发展模式,交到了很多朋友。

  “这次出行,让我看见的不只是竞技体育。视野开拓了,心境就更开阔了,我不会再拘泥于一点点成绩的起伏而焦虑。”邓信锐回忆道。

  在香港中文大学,魏晓燕推荐他担任学校体育部田径项目的宣传大使。多次参加学校主题活动,提升了邓信锐的胆量,他的表达能力也更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齐聚于此,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其实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的技术好了特别多。不是一个月的功劳,也许是一年沉淀的结果。那些绞尽脑汁想不通的技术,最终在脑海里加工,引起了质变。”

  2025年1月的摸底测试,魏晓燕分析数据发现他已经达到了10.3秒的水平。而后的60m测试中,邓信锐更是在没有调整的情况下跑出6.65秒。两位教练都不敢相信,于是分析了好几遍,确实没错。

  “我感觉今年肯定有了,魏教练觉得训练只是一方面,比赛能跑出来才是王者。她没有很激动,而是着手准备第一场比赛。”后来邓信锐6.57秒大幅提升PB,一年的沉浮终于结束。

  2024年没有击垮这个少年,在团队的帮助下反而让他得以沉下心来,逐渐看清了问题的所在。

  那个曾经依赖本能和盲目加速的少年,开始学着用更科学的方法理解奔跑、掌控奔跑。这段挣扎的经历为他2025年的回归,实实在在地打下了基础。

  达标东京世锦赛的路,

  任重而道远。

  “从2023年到今年,我走了一个很大的曲线。第一年进职业,精神和身体都比较亢奋,那个时候感觉怎么跑都不累,就跑了特别多枪。”

  “反噬到2024年,整个人的状态被榨干。”今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榆林站,邓信锐回忆过去,“好在,我清醒得比较快,感谢两位教练把我从绝境中拉回来,让我学到了特别多。”

  2025年的成都室内赛,邓信锐在男子60米赛场跑出6.57秒的成绩,国内排名第一。转战国际赛场,他在南京室内锦标赛的表现大众也有目共睹。

  预赛中,邓信锐大战辛比尼,他的前程不输世界名将,小组第二大Q直接晋级。半决赛,他与罗尼贝克、肯尼迪相遇,小组第三,遗憾止步。

  反而在预赛中慢热起步的谢震业,从小q惊险晋级到稳步提升,最终取得了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这不禁令人感叹老将的临场应变和调整能力。

  从南京,到厦门和柯桥钻石联赛,谢震业从未缺席。所以,在国际积分层面谢震业领衔中国田径队,去东京世锦赛是绝对稳妥的。

  但由于日本砍掉了8个名额,这使得紧随其后的邓信锐达标东京的概率飘忽不定。成绩和排名积分尤为重要,如何保证稳定在48人中,不仅仅是训练层面,邓信锐和教练团队都需要思考更多。

  早在几年前,魏晓燕就认识付宇同,但双方并未有太大交集。彼时,付宇同在ECO氪体担任人才业务主管。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国内、国际体育公司、俱乐部对接人才,开发体育职业生涯规划项目。

  当时,接受他培训和咨询的大多是从业者,魏晓燕则是体育专业学生和从业者身份。在他看来,这和带领运动员长期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付宇同开始组建“径燃非凡”。他带着6年的产业逻辑和资源进入田径赛道,紧接着,两条各自奋斗的平行线开始出现交集。

  至于为什么选择邓信锐,付宇同表示:“这个社会太过现实,运动员有成绩的时候,所有人都蜂拥而至;一旦掉下来,人走茶凉,我不喜欢这个样子,体育行业需要更多心怀梦想的理想主义者......”

  他始终坚信科学、专业的训练和保障,以及商业俱乐部模式,一定会成为中国田径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这也是项目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邓信锐长期被关注的伤病和肌肉发力问题,医疗保障绝对不能忽视。南京室内赛结束后,以田径大奖赛为基本盘的室外赛季随之而来。

  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小邓在接力弯道训练后受伤,经朋友引荐团队了解到了徐沣。

  当时,魏晓燕半信半疑,觉得全国厉害的医生也都七七八八知道了,但还是抱着尝试的心态。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性格投缘。

  来到南宁集训,而恰巧徐沣也在这边工作,彼此之间的缘分逐渐加深。而纵观过去的履历,徐沣曾多次担任不同国家队项目的顾问、康复师。

  但在结识邓信锐后,徐沣被他的故事和精神所感动。因此他婉拒了其他人的邀请,并把邓信锐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当做家人。在广西医科大学的支持下,徐沣也得以大展拳脚,为小邓义务治疗。

  在他全方位保障下,邓信锐不仅解决了伤病,还能做很多激活来调配神经,更加适配小邓的需求。至此,医疗保障的关键人物徐沣正式加入团队。

  五月中下旬,付宇同从北京飞往深圳,徐沣从广西来到龙岗,与邓信锐、魏晓燕完成汇合。略有遗憾的是,潘苏童因毕业原因需要暂留日本,答辩结束后,潘苏童于7月15号返回深圳,团队开启备战锦标赛和世锦赛的计划。

  除了单项,接力也在邓信锐的计划之内。此前由于身体原因,小邓下弯道的体感并不流畅,甚至会出现卡顿。但邓信锐明白,想要成为接力队的一员,为广西乃至国家队出力,这些挑战都要一一迈过。

  “我们很想比接力,但当时状态太差了”魏晓燕感叹道。今年的WSE田径公开赛,他以赛代练报名参加200米项目,就是想借此打磨弯道技术。

  原本计划在蚌埠站拼接力,但没想到赛前热身时,因掉棒导致邓信锐的脚踩在了上面。虽然徐沣第一时间做了妥善处理,但也不敢让小邓再冒风险。

  同一时期,付宇同所安排的“径燃影像”团队并不知道热身场的情况,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幕:“摄影师手持400mm定焦设备,从赛场外侧跑了一大圈,不仅未发现邓信锐的身影,还在当天拍摄任务收官前上了一组400米的强度。”

  榆林大奖赛结束后,知名媒体人、田径大本营的田兵老师和邓信锐、魏晓燕坐车前往榆阳机场。路上,当谈论起关于东京世锦赛名额的问题,田兵老师凭借经验,给到团队另外一种视角。

  虽然日本砍掉8个名额,但仍然存在有选手使用外卡的可能性,进入东京的概率存在。不论结果如何,这句话都给团队原本忐忑的心情带来了宽慰。

  巧合的是,决赛当天晚上,由于兴奋剂检测结束后已经很晚,没有了大巴车。而组委会安排的赛后保障车辆,最后字母是恰巧是“Tk”,团队第一时间想到的寓意是便是——Tokyo。

  有时候只有你感敢想,你才有机会做到。就像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谁能想到邓信锐能够突破10.11秒,这一切的提前到来让团队感觉像梦一样。

  回想起在深圳汇合的夜晚,徐沣问付宇同,“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真能突破那个数字,你能想象在那之后会发生什么吗?”付宇同低声“嗯”了一下,他敢想却又没办法做到那么笃定。天才年年有,但有多少人终究是昙花一现。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在外部不可控的情况下,团队能做的只有把所有能想到的,能做到的,全部扣到极致。这很难,但也必须要做。

  突破10.11秒后,魏晓燕拿到了潘苏童回传的数据。

  魏晓燕抬头看向邓信锐,也看向团队其他成员,缓缓地说道,“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许已经有了理论的可能性......”

编校:张佳妮
审核:韩天
关于华奥星空 - 隐私保护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2003-2025 All-China Sports Federation Website.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网版权所有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0105094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198号


本网站由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术支持
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联系邮箱:tizongwork@sport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