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彭静,出生于中国湖北,在美国成长,17年球龄,擅长中场、防守,现役中国女子棍网球队队员(队长)。比赛经历:2019 ASPAC ;2022 Women's World Championships; 2024 Heritage Cup; 2024 Hong Kong Sixes, 2025 ASPAC; 2025 Hong Kong Open; 2025 Heritage Cup。
2025年7月 | 中国·上海
问:彭静,你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印着“中国”字样球衣的那一刻吗?那一刻对你意味着什么?
彭静: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2019年,我第一次参加中国队训练营的时刻。其实那之前,我甚至不确定中国队是否真的存在。某天深夜,我在网上搜索“中国女子棍网球队”,看到真的有这样一支队伍后,我鼓起勇气给教练写了一封邮件。那时候我没有经纪人、没有推荐信,甚至没有什么显赫的战绩,只是一个女生,写信说:“你好,我是Jing,我是华裔美国人,我打中场,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
几周后,我站在了训练场上。当球衣递到我手上的那一刻,我仿佛把很多东西都找回来了——童年在湖北的记忆,在美国成长时的挣扎,作为母亲的坚持,以及对这项运动深深的热爱。那件球衣承载了我的身份和梦想,也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归属感。
问:你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长大的,大学时并没有参加NCAA顶级联赛,为什么最终决定回到中国,代表国家队出战?
彭静: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决定”代表中国,更像是一种直觉的召唤。高中时,我偶然接触了棍网球,慢慢爱上了它。大学时虽然没进入一流校队,但我一直坚持训练。工作后,成了妈妈,生活变得忙碌无比,但我脑海里一直有个声音问:“我还有机会做点特别的吗?”
我开始查找信息,努力找到答案。我没有光鲜的履历,但我知道我的努力是真诚的,我相信这项运动能带我回到某个“家”的感觉——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文化上。
问:你觉得自己在中国女子棍网球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彭静:我今年33岁了,是队里比较年长的球员。队里很多年轻队员都接受过专业训练,经历了省队体系,而我没有那种背景。我既不是速度最快的,也不是技术最花哨的,但我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赛阅读能力。
我更多担当桥梁的角色,把我在美国学到的比赛体系、战术理解和训练理念带给她们。年轻队员们充满激情和天赋,但有时候缺乏经验。我不再是冲锋陷阵的尖兵,但我愿意做那个在后场守护大家、让她们安心的人。就像在家里,我既是妈妈,也是战略家(笑)。
问:你如何看待球队在新的“六人制”棍网球比赛模式下的潜力?
彭静:六人制比赛节奏非常快,转换更频繁,对球员的判断力和体能要求都很高。相比传统的十人制,六人制更公平,也更能体现队伍的整体实力。对于我们这样正在发展的队伍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队伍很年轻,磨合时间不长,但每场比赛都能看到明显进步。我特别欣赏队员们愿意学习和调整的态度。她们可能不像其他国家队的人那样从小在俱乐部打球,但她们吃苦耐劳、聪明努力。我经常跟她们说:“我们不一定现在就赢对手,但每一节比赛都要赢自己。”
问:你如何看待日本队和美国队?她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力量?
彭静:日本队是我非常尊敬的对手。她们纪律性强,技战术执行力出色,团队协作紧密。我一直觉得她们可能是这届比赛最大的黑马,甚至不止是黑马,极有可能直接夺冠。她们不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真正把集体作为武器。
美国队无疑是顶尖。她们从基础设施到球员储备都非常完善,打法非常职业化。正因为她们强大,我们每次对阵都能学到很多。她们比赛中对局势的阅读、换人和暂停的利用都非常精妙。
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第二个某个国家,而是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队。
问:你如何平衡训练、比赛和作为母亲的身份?
彭静:其实并没有真正“平衡”,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忙碌。我通常早上5点起床训练,然后送女儿去上学,之后远程工作或处理家务。有时刚做完饭就得开会,晚上再训练或者做恢复。
不过,我越来越懂得高效训练和科学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我不追求长时间高强度,而是每一分钟都要“练在点上”。我告诉年轻队友,训练质量比时间长短重要。
当了母亲之后,我更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每个决定背后都是牺牲,但也因此更加坚定。
问:你希望自己在这支队伍中留下怎样的印记?
彭静:我希望不仅是场上的表现,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一种“可能性”的象征。
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可能成长在国外,走非传统路线,但愿意回来,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并为之努力。
我也想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大学棍网球体系,让更多孩子不用为了追梦非得出国。我会骄傲地说:“我不是来这里争夺数据排行榜的,我是来播种的。”
训练日常的细节与心得
问: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训练日常吗?具体都做些什么?
彭静:我的训练很注重科学和效率。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做一小时左右的力量和耐力训练,比如核心肌群、腿部力量、爆发力训练。然后是球场上的技术练习,包括传接球、射门和战术配合。
我特别重视比赛阅读和判断能力的训练,不只是体能和技巧。每次训练我都会回看录像,分析自己的决策和对手的战术。
我发现,母亲身份让我更加珍惜训练时间,不会浪费一分一秒。训练不在于时间长,而在于质量高。高质量的训练能让身体和大脑同步成长。
问:在训练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心得或者难忘的经历?
彭静:刚开始训练时,我常觉得自己跟不上年轻队员的节奏。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用智慧弥补速度上的不足。
有一次训练结束后,我熬夜复盘录像,发现自己在场上的位置选择有明显问题。第二天,我特意调整了跑位,效果立竿见影。那让我意识到,思考和总结同训练同等重要。
某场重要比赛的详细叙述
问:能否分享一场你印象最深刻的比赛?过程和感受?
彭静:2019年,我代表中国队参加亚太锦标赛,那场比赛让我永生难忘,对手是强大的日本队。
比赛节奏很快,我们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日本队纪律严明,配合默契。我们年轻队员难免紧张,但我努力稳定节奏,用我在美国学到的比赛阅读经验指挥队友。
比赛进行到第三节时,我带球突破制造机会,助攻队友得分,那一刻感觉所有努力都值得了。虽然最终输了比赛,但我们展示了韧性和成长。
赛后教练表扬了我的冷静和领导力,我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的决心。
未来的愿景与寄语
问:未来你对自己和中国女子棍网球队有什么期望?
彭静:希望看到中国棍网球有更完善的青训体系,更多年轻女孩能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希望我们的国家队能在国际舞台上稳定站稳脚跟,甚至争夺更高荣誉。
我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把国外先进理念带回国内,帮助队伍成长。
更重要的是,我想让更多像我这样的“异乡人”知道,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对彭静来说,这件“中国队”的球衣不仅是一件比赛服装,它象征着文化归属,是母亲身份的延伸,是跨越国界的连接,更是一种为后来者铺路的信念。
无论在成都的比赛能否夺冠,她的故事已经点燃了无数人的心。正如她所说:“也许有一天,看台上的那个小女孩会说:也许我也可以。”(文章来源公众号:LAX棍网球)
审核:张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