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将在深圳、香港两地开跑。“我们准备好了。”在11月12日举行的香港赛段记者会上,全运会香港赛区统筹办主任杨德强语气坚定,信心满怀。
这份信心,不仅源自跨境马拉松、自行车等项目的有序协同,更源于粤港澳三地办赛的整体合力。“如果仅由香港承办如此大型的综合性赛事,确实会面临诸多困难。粤港澳三地联办,大家优势互补,可以把赛事办得更加圆满。”杨德强表示,无论经验交流,还是一体化能力的展现,这都是大湾区难得的实践机会。
同气连枝 目标一致
十五运会办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是杨德强经常被问及的问题。“办好全运会,是我们一致的目标。”他坦言,在这一共识下,一切问题皆可破解。筹办赛事的过程中,在与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广东、澳门相关部门的协作中,各方始终秉持合作精神,“尽管时间表、程序不尽相同,但沟通始终坦诚高效,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场下的组织工作配合无间,场上的联袂表现同样熠熠生辉。本届全运会首次将舞龙舞狮纳入群众展演项目。在南狮自选项目中,粤港澳联队以出色表现成为全场焦点,最终赢得一等奖,意义非凡。
这支联队8名队员平均年龄仅25岁,其中6人来自广东,镲手分别是来自香港的陈梓轩和来自澳门的赵礼褀。鼓点铿锵间,三地风格交织成创新的华章:广东的扎实功底、香港的创新思维、澳门的配乐手法,在同一个舞台上交相辉映。其中设计主题分为四个篇章——“活力开启”“激情汇聚”“同心圆梦”“锦绣前程”,场景设计亦见巧思:代表三地的木棉花、紫荆花和莲花灯熠熠生辉,寓意着粤港澳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队员们配合相当默契。“我们聊天时,连幽默都能秒懂!”陈梓轩笑着说起训练点滴。语言相通让默契自然流露,更深层的共鸣源于文化的同根同源。三地青年组队参赛,成为推动三地之间体育和文化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一方面,运动员资格互认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另一方面,粤港澳训练资源实现共享。广东的训练场地资源丰富,加之日益便捷的跨境交通,为港澳运动员赴粤训练创造条件。赵礼褀对此感受很深,身为澳门轻轨维修员,他常深夜下班后驱车前往深圳,只为赶上第二天一早的合练,“港珠澳大桥开通后,一脚油门就能到珠海。”
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冠军刘志城飞驰在港珠澳大桥时,与赵礼褀一样心潮澎湃,“惊叹国家能建造这么长的跨海大桥!”他由衷感慨,这就是“国家速度”。
同心同源 情感相连
港珠澳大桥畅通三地,全运会则将彼此的心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这是北京队。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在香港启德体艺馆,市民庄泽文带着5岁儿子到手球场观赛,并借机讲解。他告诉记者,孩子现就读幼稚园大班,正好学习到关于祖国的通识,所以借香港参与全运会承办的机会,早早买好了门票,希望让孩子在家门口感受到国内顶级赛事的氛围,也想通过看不同球队的比赛增长见闻,“告诉他北京在哪里,广东为什么和我们一样说粤语……让他对国家有更真切的认识,知道国家地大物博,我们是一家人。”
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志愿者之家,来自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的“小海豚”同台分享志愿经历和感悟。“这是三地青年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来自中山大学的澳门志愿者黄俊瀚感觉很温暖,“无论我们来自哪里,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
在深圳做马术项目志愿者的李载玟出生在香港,自幼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两地,早已对大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此次粤港澳三地联办全运会,“我当然要来当志愿者,为这里出一份力。”这位中山大学大二学生表示,这也是她的大学老师经常鼓励她们的——“扎根大湾区,为区域发展作一些贡献。”
从运动员到志愿者,再到观众,“全运会成为所有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很好的国民课堂,让他们对我国体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民族的复兴有更深刻的认识。”杨德强表示。
同场竞技 同一梦想
体育,是连接内地与港澳坚实的纽带。而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将这一纽带锻造得更加坚固。
“赛前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到深圳集训,都很拼。”获得一等奖后,粤港澳联队教练梁广焯感叹,这背后是湾区青年的拼搏精神。
这样的精神,激励着香港男子手球队以“业余队”身份创下全运会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燃爆赛场内外。队长谢永辉感到无比荣耀,“这次全运会无可比拟,注定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一段经历。”
这样的精神,亦在一代代人中传承。澳门女排队长秦昕就是因小时候在澳门综艺馆现场观看了中国女排的比赛,被女排队员们面对困境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所深深感动,而爱上了排球这项运动。如今能在家门口站上全运会的赛场,和来自各地的专业选手同台竞技,秦昕深感荣幸,同时也坚定地表示,“这是一次我们学习的好机会,也让更多人看到澳门队,即使是以兴趣为目的继续打球,我也不会放弃。”
全运会赛事渐入高潮,青春力量持续激荡。比赛终有落幕之时,但因全运会而一起高举的大旗,一同驰骋的港珠澳大桥赛道,一起合奏过的醒狮鼓点,看台上、赛道边萌生的爱国种子,将深植于年轻一代的心间,并汇聚成湾区青年的时代担当,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更多青春活力。
审核:张素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