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轧学超
日前,“2025年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培训班”在南昌开班,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66名学员齐聚赣鄱大地,在为期两天的集中学习中,碰撞思想火花、传承职业精神、积蓄奋进力量,为体育职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培训课堂上,一幕“老带新”的场景温情上演。深耕职鉴领域20年的广东鉴定站的欧艺驰,正向身旁的年轻体育职鉴干部讲解早期职鉴考务工作的细节:“全年奔走在各地市间,开展近百场次鉴定任务,每场鉴定从组织到具体实施至少2天,‘不是在鉴定,就是在鉴定路上’这是所有体育职鉴人的缩影。现在条件好了,但‘考生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初心不能丢。”体育职鉴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劲头,笃定实干,攻坚克难,形成了“坚守责任、甘于奉献”的职鉴精神。二十年来,职鉴精神一直延续、始终如一,很多人从一名职鉴新人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或主官,青春年华弹指间留在了体育职鉴。
这样的传承时刻在培训中悄然发生。资深管理干部主动分享多年积累的实操经验,从考点布置的注意事项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休息间隙,年轻的体育职鉴人围在老前辈身边,请教区域协作、质量督导的工作技巧,老同志们结合亲身经历,讲述“要么挑战极限,要么离开职鉴”的坚守故事,让职鉴精神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代代相传。正如广东鉴定站的陈晞苒所言:“前辈们的每一句叮嘱,都是二十年职鉴精神的浓缩,让我们明白这份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老经验沉淀底蕴,新活力激发潜能。本次培训邀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褚永刚博士讲授《人工智能的政策、趋势及应用案例分享》课程,成为年轻体育职鉴人展现才华的舞台。来自上海鉴定站的刘雅达,在小组讨论中围绕考务管理系统智能优化提出想法,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鉴定效率,引发全场共鸣。“借助新技术实现考生信息自动核验、成绩实时上传,让服务更精准高效。”她的发言得到前辈们的认可,欧艺驰感慨道:“年轻人带来的数字化思维,正是我们破解工作难题的关键,这是传承中的创新,更是事业发展的希望。”
在业务交流环节,新老体育职鉴人围绕“双固定”鉴定考核模式、宣传推广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老同志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因地制宜推进固定考点建设”的务实建议;年轻学员则发挥新媒体优势,策划“职鉴故事短视频传播计划”,用鲜活形式讲好职鉴人敬业奉献的故事。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对职鉴精神的深度诠释,也有对数字化转型、政策落地的创新思考,形成了“老带新传经验、新促老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从政策解读到实务操作,从舆情应对到创新实践,培训课程紧密结合职鉴工作实际,全方位提升职鉴干部履职能力。北京体育大学黄海燕教授深入解读《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帮助学员精准把握发展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叶明睿教授做《新媒介环境下突发舆情的监测与处置应对》专题课程,提升学员风险防控和沟通处置能力;考务管理平台操作实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推动职鉴工作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参训职鉴干部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研讨会上踊跃发言,展现出体育职鉴管理干部过硬的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
结业之际,大家满载收获与感悟,老学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坚守岗位,当好精神传承的“引路人”,年轻学员们则立志以新能力、新思维,为职鉴工作注入活力。正如培训班总结时强调的,二十年来,体育职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累计鉴定163万余人次,培育113万余名合格人才,这份成绩的取得,正是一代代职鉴人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的结果。
审核:张素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