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发布和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和井喷期,体育市场被彻底激活。体育产业中蕴含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单靠传统的政府财政融资方式将无法满足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庞大资金需求,因此,越来越有必要发挥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为优化体育产业融资机制和融资结构提供重要的历史机遇。其本质在于,如何更好地处理金融与经济增长、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伴随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因此,面对产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支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成为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首先,明确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分析,为研究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金融支持”是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概念集成,概念界定尚无统一标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政策金融支持、机构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是将金融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即金融资源对经济实体的支撑作用。金融支持模式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使用和金融手段的运用,以及金融政策调整。在课题中,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众筹(金融科技表现形式之一)、资产证券化、PPP模式等以及政策性金融手段。金融模式的主体主要划分为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产业属性决定了市场机制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机制。在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与之相应,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与资本需求促使金融支持模式的不断创新,比如,PPP模式、资产证券化模式、众筹模式融入体育产业。
其次,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融资困境、金融支持模式应用现状及问题。一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体育主体可持续融资能力不足;金融支持体育发展模式创新不足;多层次体育资本市场建设尚不完善;体育资本运营的支持政策缺乏。二是我国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为综合政策和专项政策的支持;应用的现状表明,体育产业内部子行业间金融手段运用的差异化。具体而言,上市融资的体育企业数量在增加,融资规模在扩大,但是,相比整个资本市场而言,体育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太小,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上市公司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新三板挂牌融资成为近年来体育企业融资的重要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产业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由于国家金融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体育产业金融产品开发不足,体育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解决。体育金融产品的创新严重不足,体育企业较弱的盈利能力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不强,进而削弱了金融对体育产业的支持效果。
再次,总结了国外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和国内相关领域探索的经验及启示。就体育产业及其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而言,美国、英国、德国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研究相对更早、更充分,在不同产业阶段和产业结构下的相关金融支持政策,为新时代金融支持我国体育产业纵深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同为朝阳产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及其企业的运作经验也为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依据。具体而言,(1)国外典型经验:美国政府采用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支持本国体育产业发展、以体育上市公司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规范引导产业发展和多样化的金融模式(政策性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期权融资、银团贷款、PPP、众筹模式)支持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营;在英国,职业俱乐部上市融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牵引力、政策性金融助推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方面、金融手段(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信贷融资)的多样化运用;在德国,风险资本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主要模式、PPP模式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手段、资产证券化是职业足球俱乐部场外融资的重要补充。(2)国外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美国、英国和德国在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美国、英国和德国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差异性与其银行体系、金融体系结构有着紧密的关联。美国、英国和德国在本国体育产业发展中虽然均采用了多种金融模式和金融工具,但各有侧重。美国是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下,多样化的金融手段融入体育产业的发展。英国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突出的特征在于职业足球俱乐部上市融资。德国则是以风险投资,即大型企业(集团)投资为主,支持德国体育产业的发展。(3)金融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探索:在旅游产业方面,国家政策重视旅游与金融的融合、政策性金融手段的全方位支持旅游业发展、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双轮驱动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除一般性的金融手段的运用,显著创新在于将信托模式引入文化产业。(4)国内金融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一是破除资本认知禁锢,加强体育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大繁荣得益于金融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是最好的证明。二是进一步放宽金融对于体育产业支持的产品数量、领域宽度等。已有金融支持政策表明,金融政策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和宽度远高于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可进行金融化或证券化的资产十分有限,体育金融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三是金融创新亟需融入体育产业发展。显然,信托方式的使用,降低了文化资产交易的资金出借方风险,同时,提升了资金需求方的融资能力。基于此,信托方式引入体育产业,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体育企业的融资能力。类似的,具有同等功能的融资租赁方式也可引入体育制造业、体育建筑业中。
第四,阐述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的适用性及其运作机制。首先,梳理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推动体育产业逐步成为中国支柱产业的背景下,金融发展的深化和金融要素的推动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带动人口、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链上的集聚,使之成为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为: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创新金融服务体育产业模式、健全政策性金融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等途径,形成市场化、多层次、广覆盖和持续性的金融支撑体系。从重点领域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应致力于:一是金融支持体育场地建设,包括创新投融资模式,因地制宜布局体育场馆,为体育场馆所有权人有效筹集资金等;二是金融支持体育服务业发展,包括引导强化市场功能和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金融服务产业,为体育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满足体育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三是金融服务体育制造业企业战略需要,包括为体育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股权资金,通过政策支持和贷款投向,引导体育制造业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挥金融服务的避险功能,防范和化解体育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高风险。接下来,论证了众筹、资产证券化、PPP模式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适用性。最后,阐述了各种金融模式的运作流程和机制。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支持模式的多样性和体育企业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金融支持模式的使用不应单一化,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以发挥各种模式的正向效应。
最后,提出了金融支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措施及监管机制。伴随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必不可少。为了破解体育产业的融资约束、加强体育与金融的融合,加快体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设、积极推进体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