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研究
  • 关键字:民族,民间,民俗
  • 项目编号:2019-B-24-2
  • 项目负责人:陆学杰
  • 项目种类:重点项目
  • 发布日期:2020-07-14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曾为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始创、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推动作用的广西古骆越文化至今仍保持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跨民族、跨国界的重要文化脉承与文化亲缘基础,是坚持民族自尊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研究,有助于丰富、拓展文化资源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揭示广西文化分布特征、发展规律,对建构边境民族认同、多元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与理论意义,对构建边境文化安全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体育强国的高度出发,从2012年以来积极开展广西创建国家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促进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开展,本项目从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的角度,对示范区的建设现状、建设成效、主要作法与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全面总结示范建设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方面的事实数据与借鉴经验,为示范区下一步建设提供更具科学性、战略性、可行性的思路与措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提供数据参考、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根据2019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研究重点项目《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研究》研究计划,在广西体育局领导的支持下,于2019年2月至8月,组织项目组成员召开项目实施会议、查阅文献资料、选定调查对象、制定调研方案,通过政府协助与分组调研的方式,分四个调研小组对广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分布集中、组织挖掘传承的42个市县民族传承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中采取了文化分布的面上抽样调查,即分别对广西的桂东、桂南、桂西、桂北、桂中五个地区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各选取一个地区为调查对象和范围,抽样范围涉及到梧州市藤县,来宾市兴宾区与武宣县,百色市靖西县与田阳县,玉林市城区,贵港市的桂平市,防城港市防城区与东兴市,南宁市邕宁区、上林区,河池市宜州区与环江县,柳州市融水县、三江县等几个地区,对广西创建国家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内的广西开展民族体育传承人、民族体育传承馆、民族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县(市、区)、民族体育健身站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基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等11个建设项目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并对田阳县与藤县舞狮、靖西绣球、峒中砧板陀螺进行个案田野调查,完成了深度访谈、座谈会、参与性观察、实地考察、数据采集、文字与图片收集等调研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等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对广西民间民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传承的主要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对挖掘与传承的经验借鉴和推广进行深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加强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挖掘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对揭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发展规律,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与凝聚力,推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体育强国梦、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协同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分布集中。境内居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数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区面积的60%以上,传统体育项目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征,即传统体育项目地理上分布广泛,但大部分项目相对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二是特色突出。广西民间民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宗教仪式、劳作活动、地理环境、礼仪风俗、文学艺术、多民族和谐共生等文化符号,与桂林山水地理文化、刘三姐神话文化、壮族民族文化、山歌遗产文化等广西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具推广价值的文化融为一体,是广西文化资源群星闪烁的亮点之一,在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生态性、融合性和区域性等鲜明特征。

  广西民间民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传承现状具有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得到提升、挖掘与整理工作初显成效、保护与传承活动常态化、保护与传承途径多元化等优势特点,同时也存在挖掘传承基础较薄弱、民族体育活动场地日益被吞噬、项目与传承人流失严重、民族体育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参与人群日益减少、挖掘和传承的经费短缺等主要问题。

  在总结广西创建国家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基础上,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有如下主要经验: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融合发展。以各级党委与人民政府为主导,按照统一规划,推进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融合发展,构建了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开创了民族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平台,建成了以民族博物馆为中心,辐射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体育传承馆与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挖掘与传承网络体系,通过“体育+旅游+扶贫”推动的乡村发展融合创新,解决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缺少平台、场所、体系、组织、人员等难题,探索了民族体育在理念、机制、政策、规划、组织、设施、队伍、活动 8 个方面融合发展,推进了民族体育挖掘与传承与各部门各行业互通互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二是构建活态挖掘与传承体系。活态保护遵循“非遗”的本质属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利用,在利用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新发展,建成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作机制顺畅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发展体系,启动实施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建设项目,建成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节庆表演活动等为核心,与旅游、文化、会展等多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突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地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三是常态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坚持办好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提高全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水平,坚持组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发展;创编完成民族健身操、民族健身舞,举办系列民族健身舞(操)大赛,推动了民族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创新组织开展系列民族体育传统节庆活动。四是夯实民族传统体育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不断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公共体育设施比率,不断改善城乡基层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设施条件,为人民群众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服务,为举办或承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提供了优质的场地设施。

  通过总结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发现如下经验可借鉴与推广:一是立足实际,抓好特色。从各地发展实际出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与传承工作。加强政府主导与深度融合创新,探索出符合本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新路子。二是抢抓机遇,融入大局。要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抢抓“一路一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发展机遇,围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以活动为媒介,进行发掘整理和田野调查,通过科学考据和考证,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价值和发生规律,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旅游业适度开发;举办国内外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赛事活动,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践行“一路一带”文化交流与民心互通的前沿阵地与桥头堡作用,增进我国与“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相互了解和信任,服务国家对东盟外交战略的大局,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建设,促进我国与“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各领域的开放合作。三是准确定位,聚力发展。围绕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与传承发展方向和优势特色,要充分发挥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与传承中重要作用,在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与传承中找准自身特色和功能定位。通过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制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与制度、建立统筹兼顾保障体系与组织体系、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智库智慧、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等方面聚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与传承工作。四是主抓重点,形成常态。紧紧围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保护与培养、竞技化、教育化、健身化与产业化等挖掘与传承的重点开展系列挖掘与传承活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与传承活动常态化发展,探索符合本地方实际的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与传承的发展模式。